当今,(国内外)有人怀疑Ubuntu脱离用户群体的需求,热心追求Unity(包括HUD)创新,“走火入魔”,局势十分危险。情况果真是这样的吗?非也。有何根据?
2月10日,ZDNet援引“维基媒体”(Wikimedia)网站的客户流量分析报告提供两组数字:
第一组数字(2011年10月份):
•16,924,000hits from Ubuntu
•556,000hits from Linux Mint
第二组数字(2011年12月份):
•29,432,000hits from Ubuntu
•624,000hits from Linux Mint
这两组数字充分表明,在访问维基媒体网站的客户中,根据页面点击数(Hits)可以看出:Ubuntu用户实际上要比Linux Mint用户多,而且多出一个数量级,虽然两者都在增长,但是,Ubuntu用户增长更快。统计数字已经说话了,此处我们就不必多说了(指分析其逻辑“推论”)。
那么,有人要问,在世界Linux排行榜(Distrowatch.com)上,为什么Mint发行版点击率排行是第一呢?我认为,这好比马拉松赛跑,Ubuntu用户领跑在前,回头看看跟跑者Mint情况的人数自然就要多起来了,也就是说,Mint点击率增高部分原因是:Ubuntu用户“回头看”所带来的,而不一定是Mint用户自身的“点击”(Hits)增多所致。我不知这种分析有没有一点儿“道理”,很可能是“歪理”呢!欢迎批评指正。
近年来,消费电子产品线明显拉长了,从智能电视(Smart TV)、台式机、平板电脑、智能手机与车载系统等。统一这些消费电子产品的“人机接口”是发展的大势所趋,微软的Metro”瓷砖“模式与Ubuntu的Unity方案都源于这种发展趋势,不是个人所好。推出Ubuntu的HUD计划虽然“急”了一些,但不是“蛮干胡来”,没有任何事实根据。我所担心的是,HUD所依据的“模糊匹配”,利用”Levenshtein编辑距离“的实际有效性。我们知道,“L-距离“的不确定性在于:字符串”模糊匹配的最终结果(字符串列表)的次序存在某种”随意性“,很可能增加用户的选择负担。但是,有了人工智能志愿学者的帮助,这不会是一个大问题。
去年7月22日,Canonical首席执行官Jane Silber女士首次访问北京,在媒体沟通会上透露:“在今年年内,公司将在中国北京设立办公室,届时,亚太区的Canonical分公司数量将占据其全球分公司的一半”,她还说:“Canonical公司业务分布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,其中在中国的上海、台北,英国的伦敦,美国的波士顿等地已经设立4个办公室实体(即办事处)开展业务活动”。Canonical公司在北京、上海“扎根”意味着什么?我们要问,Canonical在华“招兵买马”为什么?Canonical公司在中国大陆”布点“北京与上海(占全球2/5),意义非常深远。从此,Ubuntu在中国就不“虚”了,不再是“流浪猫”,无人管,也无人要,......Ubuntu走在洒满阳光的大道上!